一、出臺背景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 “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要求,推進生態廊道建設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際舉措,是促進生態文明和生態強市建設,構建婁底綠色生態安全屏障的具體行動,是構建區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態系統,搭建區域生態系統骨架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委市政府已將生態廊道建設列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事項,列入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要內容。各地要高度重視,認真組織,將生態廊道建設作為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政府重要工作來部署,作為國土綠化的主戰場來推進,全面啟動生態廊道建設,著力提升國土綠化質量和生態建設水平。
二、政策依據
《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生態廊道建設的意見》(湘政辦發〔2018〕83號);
《湖南省綠化委員會關于印發<湖南省生態廊道建設責任分工方案>的通知》(湘綠〔2020〕1號);
《湖南省綠化委員會辦公室關于印發<2020年“湘林杯”林業建設目標管理考核指標及評分標準>的通知》(湘綠辦〔2020〕10號)。
三、建設范圍。
(一)省級生態廊道
根據《湖南省省級生態廊道建設規劃(2019-2023)》我市省級生態廊道建設總任務34.3萬畝。山系生態廊道: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龍山國家森林公園2處野生動物棲息地保護與恢復,錫礦山區域、漣源市花山嶺片區。水系生態廊道:湘江、資江干流及一級支流兩側水岸線至第一層山脊線或平原區2公里之間的可建區域。我市具體涉及漣水河、資水干流、球溪河、麻溪河、麻溪、柳溪河、塔水橋、桑梓河、大洋江、白溪、沙田溪、渠江、蘇溪、油溪、中連溪、清風河等水系生態廊道。道路生態廊道:國道、高速公路、鐵路(含高鐵)兩側至第一層山脊線或平原區1公里范圍。我市涉及的國道有:G207、G234、G320、G354;高速公路有:G55(二廣)、G60(滬昆)、S50(長韶婁)、S70(婁懷)。S71(益婁衡)等;鐵路有: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洛湛鐵路等。
(二)市級生態廊道
婁底市市級生態廊道建設總任務控制在10萬畝以內,包括省級森林公園,孫水、側水兩側水岸線至第一層山脊線或平原區1公里之間的可建區域,主要省道兩側至第一層山脊線或平原區0.5公里范圍。山系生態廊道:包括九峰山省級森林公園、洪家山省級森林公園、紫云峰省級森林公園、包圍山省級森林公園;水系生態廊道:包括孫水、側水干流;道路生態廊道:包括婁底大道、S323、S331、婁底中心城區廢棄鐵路。
(三)縣級生態廊道??h級生態廊道是省級、市級生態廊道的補充與完善,優先將連接國、省道與各自然保護地的縣、鄉道列入規劃范圍,確保全市森林城市建設亮點工程婁底綠道協調推進,其他由各縣市區自行確定。
四、建設內容
(一)增綠擴量。對生態廊道范圍內宜林荒山、荒地、荒灘、裸露地、無立木林地及石漠化地,通過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措施,做到應綠盡綠,提高森林覆蓋率,擴大生態容量。
(二)森林提質。對廊道范圍內的大面積針葉純林、生態功能退化或喪失的林分,采取封山育林、撫育間伐、林窗補植等措施,改善林相景觀,精準提升林分質量,建設多功能森林。
(三)生態修復。對生態廊道范圍內高陡邊坡、采石(砂)場、廢棄工礦等區域,實施科學實施生態修復。著力開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
(四)鄉村綠化。充分挖掘生態廊道沿線城鎮村莊的綠化潛力,實現城鎮村莊綠化、庭院美化、污水生態凈化等工程,構建綠色開放空間、滿足居民休閑游憩、文化生活需求,大力提升生態宜居水平。
(五)自然保護地保護與恢復。保護與科學利用廊道沿線范圍內的自然保護地,加強廊道與重要生態功能區的有機聯系,充分發揮生態廊道的整體生態服務效益以及自我修復和可持續發展能力。